疫情中的十个传播学考点整理
扫码
而病毒传播则与之极不相同,其达成的基础是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误解,通过对自身的复制,达成物质上的一致;这种传授关系是一种单向剥削的关系,主要手段是通过暴力征服,最终否定了对方的主体性和他者性。
补充内容
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即ANT),也称为异质建构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和约翰·劳(John Law)提出的社会学分析方法。
以拉图尔、卡龙二者为代表的巴黎学派,主张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与演进都是通过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行动者、互动所组成的网络决定的。该理论有三个核心概念:行动者(actor)、转义者(mediator)和网络(network),其基本思想是:科学技术实践是由多种平等的异质成分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从而相互建构成的网络动态过程。
病毒的隐喻和病毒作为隐喻
补充内容
隐喻:该概念出自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和马克· 约翰逊于1980年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系统介绍了关于隐喻的本质特征、特点、结构、分类。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暗喻另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的本质不同,但有相似之处。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我们理解人类“如何理解”的关键。
补充内容
离身:离身观念一度是人们思考传播与身体问题的主流视角。一般而言,离身性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这个观念强调认知的过程仅发生于意识层面。认知科学家莱考夫(George Lakoff)与约翰逊(Mark Johnson)曾经对离身观念中的身心关系进行过较为精辟的批判论述,离身意味着心智内容、实际概念,并非主要由身体形塑(shaping),或任何重要的推理内容并非通过身体给定。
补充内容
具身:具身性(emodiment),是指人类认知的诸多特征都在诸多方面为人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组织”所塑造,而不是某种与身体绝缘的笛卡尔式的精神实体的衍生物。这是认知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广泛应用于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具身性源自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他认为:身体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媒介物,拥有一个身体,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就是介入确定的环境、参与某些计划和继续置身于其中。
补充内容
例外状态:例外状态是当代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阿甘本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通常来讲,例外状态是指一个国家或是其司法秩序处于生存危机或特殊危机时,从而不得不暂时对其正常的法律制度进行悬置的一种状态。但在阿甘本的政治哲学中,“例外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介于政治与法律之间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横跨法哲学、政治神学、人类学等各个领域的概念。
补充内容
事实核查:我们通常了解的事实核查,主要用在媒体中,其目的是确保作为信息把关人的媒体机构,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有据可依,这也是新闻业得以被信任的主要原因。20世纪2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率先成立事实核查部,对新闻报道涉及的内容进行编辑与把关,这时的事实核查属于事前核查。但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此时的事实核查从媒体机构内部的编辑制度,逐渐演变成外部组织对媒体新闻内容进行真实性评估。
补充内容
全景透明监狱:全景监狱理论最早提出在18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边沁将监狱设计成一个四周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上的监督人可以通过逆光效果监视到被囚者,而被监视者则不能看到监视者。全景监狱利用了囚犯有意识的持久暴露感和被隔绝和受监视的孤独状态,来达到监控的目的。而韩炳哲在其所著的《透明社会》一书中认为,与相互孤立的边沁式全景监狱里的犯人不同,透明社会里,居民互相联网、彼此交流,为监视提供保障的不是孤单和独立,而是超交际。失去了隐私的地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全景监狱,没有围墙将里外分隔开来。
补充内容
舆论场:在我国新闻学界,较早提出舆论场定义的是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他认为:“所谓舆论场, 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 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这类开放的、公开平等而自由讨论的地方, 是促成舆论形成和变动的重要空间。新华通讯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认为, 在当下中国, 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 :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 即官方舆论场, 它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 人们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 针砭社会, 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
补充内容
社会距离:塔尔德在《模仿的规律》中首创“社会距离”的概念,并将其用于表征阶级差异。他认为社会距离存在于阶级之间,是阶级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的反映,其程度是可以度量的,并指出阶级差别就是阶级距离。阶级之间通过相互模仿弥补彼此的差异,拉近彼此距离。
补充内容
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可以表述为“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表达、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扩散民族主义舆论,并在某些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网络传播行为”。根据时期以及主导代际群体的不同,网络民族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三波浪潮,彼此互相交叠演进。第一波网络民族主义浪潮大致从1998年到2003年,以70后大学生为主体;第二波网络民族主义浪潮大致从2008年到2010年,以80后青年为主体;第三波网络民族主义浪潮以90后青少年为主体,其中帝吧出征为典型事件,且出现了“小粉红”这一独特的网络民族主义群体。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暑期集训班~